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户外杂谈 > 正文

中国城市论坛莱芜论坛13日直播实录

类别:户外杂谈 日期:2019-5-1 6:16:17 人气: 来源:

  鬼节出生的人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容幸能够主持今天下午的论坛议程和大家共同探讨“绿色钢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主题,在今天上午的报告会上,我们有幸听了陆大道先生、梁才先生就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发表了精彩,两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阐述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可以说令我们大家获益匪浅。

  今天下午是集中讨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天下午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主题发言。第二是对话。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下午主要三个单元:

  有请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一星先生作主题发言,他的主题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莱芜发展》。周一星先生是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区域规划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中国城市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研究会理事、建设部专家委员会,曾经主编过《城市地理学》等。下面欢迎周一星先生。

  周一星: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高兴在这这里和大家交流今天莱芜的论坛。我今天讲一讲《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莱芜发展》。

  我是1987年做泰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时访问过莱芜。当时:莱芜人口8.6万,非农业人口4.02万。莱钢生产能力50万吨铁、35万吨钢、15万吨材。我当时主张把莱钢的万吨扩建项目放在莱城,并预测2000年莱城人口25万,城子坡(即现在的钢城)人口5万。今年7月份的考察我因特殊原因没有成行,但认真读了带回来的材料。我感到今天的莱芜和18年前相比,真说得上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城市人口和城市性质基本在预料之中外,各项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当时想也想不到的。我深深感受到莱芜迅速发展的浓郁气氛,感受到从领导到群众的扎实的工作。对于莱芜我实在讲不出什么中肯意见,我关注的几个问题,领导都有很到位的理解,我无非是打打边鼓而已。说4点看法,供参考。

  我国今年钢产量可能达到3亿吨,从1亿吨到2亿吨用了不到7年,从2亿吨到3亿吨,用了不到3年,中国已占世界钢产量增量的70%。是超常规的不可持续的增长速度。在这同时,莱钢2002年产钢2800万吨。

  (2)对莱芜在全国钢铁工业的总体格局中占有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要有一个的认识,对莱芜在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思想准备,看的更远一点。

  (3)以采掘为主的矿业城市的发展规律是十分清楚虽然莱芜不能算是采掘业城市,但作为一个采掘业占重要地位的城市也需要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莱芜近期应该着力于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我国的巨大的高端钢铁产品的比重。把绿色钢城的内涵同良好的内涵的实际影响方面扩大到提高高端产品比例、开发出质量更高、适用性更强、寿命更长、性价比更好的“绿色钢铁产品”方面。

  莱芜远期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培育经济增长点,尽量延长钢铁工业生命周期的同时,寻找钢铁工业的延伸产业和替代产业。建设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思是正确的,而且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我支持。

  我盼望莱芜城市形势又一个跳:从“以采矿业占重要地位的钢铁工业城市”变成“以钢铁占重要地位的制造业城市”,再变成“制造业占重要地位的综合性城市”,我为它欢呼。后两个台阶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但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有所认识。

  莱芜原来是一个县、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它是山东最小的地级市,要比任何总量规模指标,常常是比不过其他地级市的,不如借用“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思。用空间可比的原则,莱芜的面积、人口、经济实力在山东是有优势的,在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多样性上更有优势。莱芜是有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2000年莱芜五普总人口123.35万,其中市人口22.7万(其中莱城1.86万,钢城4.1万),镇人口26万(莱城区18.6万,钢城区7.4万,县人口74.4万。2000年城镇化水平是39.45%,略高于38%的平均水平。我看市里报告说35%,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说可能是有小了。总的说莱芜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的,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它的第一中心城市莱城和第二中心城市钢城缺乏集聚规模和经济上的带动能力。

  从报告上得到的数据看,你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千方百计地在扩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而且我发现用地规模的扩张要远远地快于人口规模的扩张。我要把着力点放在城市的集约发展上,我到会场去的一上,建设略为分散,要把功夫花在扩大就业。中心城市的大小不在于面积和人口,根本的是在于就业岗位的多少。

  我举一个例子:2000年莱芜的外来人口是19000人,占总人口的1.54%,按比重排序在全国666个建制市中里540位,按数量排序位列407位。在山东48个建制市列33位。就是在山东也是很后很后的,外来人口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活跃程度。这个城市有经营岗位,大家可以在你这个城市赚到钱,大家就涌来了。莱芜有很大的潜力,应该在这个方面动脑筋,应该是怎样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外来人口。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相关。二者呈互相促进、互为的关系,但是这两者之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期,经济增长、城镇就业岗位增长推动城镇化是主要方面,到后期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生活的集约化和文教、科技、管理的进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几年前,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城镇化水平上升一个百分点会带来1.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你们的市长报告里面写的是0.5个百分点,无所谓,相应的关系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样的关系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数量关系,我宁愿反过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会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这样说更接近真理的。

  现在我们推动城镇化不是为了推动城镇化而推动城镇化,是为了通过就业岗位的增加推动城镇化。现在把乡变成街道办事处这不是一个很合适的办法。

  在空间结构,莱芜已经有一整套的想法,包括东西扩展、南北延伸、主副呼应、整体推进。莱城的东拓西展、南优北进、中部提升,全市形成“双心三定”的点装系统和“一主两副”的轴线系统。主轴线是钢城-莱城-口镇-雪野是主轴线。有一点要肯定,莱城、钢城一主一副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经济上应融合,空间上不要相连。莱城和钢城在规模与实力上的差距会区域扩大,差距扩大是正常的,我主张首先重点发展莱城。

  不管“东西扩展、南北延伸”和“东拓西展、南优北进”的具体内容,从字面上来看有四面开花、缺乏主导的味道。

  莱芜的空间战略要建立在搞清楚莱芜的对外经济联系的基础之上,研究一下莱芜的人流、货流、资金流啊,包括今天陆院士的信息流是通过什么径进行的,今后会有什么变化。我提出过一个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区域发展应该和主要的经济方向相一致。莱芜应该把这个基础工作做得更深入一点儿。

  从我当时做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的时候,我们认为第一位联系方向是、第二位方向是泰安、第三位方向是济南。这是我们当时的看法,当时主要是从理论上作出的判断,不知道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我希望通过这个请教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样。

  莱芜位于鲁中山地的中腹部,是鲁中地区唯一联结胶济轴线和京沪轴线的结点。这是它便利的一面。现在有了一条经雪野到章丘的新通道,加强了它的有利方面。

  我不太清楚的是把钢城-莱城-口镇-雪野确定为轴线,是不是莱芜通过这条轴线与章丘方向的联系是最主要的联系方向?

  第二位的地理特点是隐蔽在鲁山西麓,与山东沿海联系不便。60年代末,正是利用这种地理条件建设了小三线企业莱芜钢铁厂。以来这是莱芜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1987年规划时,我们在新汶和历山之间修建一条铁联络线,解决莱芜的出海通道问题。可惜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列入议事日程,直到今天莱芜加强和山东沿海的港口城市特别是加强和青岛、日照的联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这次来最感兴奋的就是“济青高速”将要建设,这一决策将会彻底改变莱芜的发展。我们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里曾经提出了6个战略,其中和莱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战略是“龙头带动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内涵是:要以青岛作为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全省的龙头,山东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

  我有一个思想:在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要努力挂上一个(特殊情况下可以是两个,)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比如武汉可能不是一个。用学术的语言说,就是要寻找你的主要对外经济联系方向,加强与这一方向的各种经济联系,通过这一方向世界体系。

  当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是当今中国三个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也就是三个最大的火车头。山东半岛也是一个条件非常优越的,有着强大动力的火车头。目前主要是三大火车头带动的三个经济区。

  过去莱芜主要通过莱辛线、泰莱线与半岛城市群西部的城市联系,主要是与、济南,与东部联系不便。现在济青高速公直接与济南和青岛的荒岛相连。为莱芜突破区位的制约因素,全面融入半岛城市群,拉近与青岛、济南的距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胶济曾经哺育了沿线一批城市。莱芜将是第二济青高速的重要受益者。我们要抓紧研究莱芜如何利用和发挥这一发展条件的变化,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如何响应这样一个变化?

  要抓紧研究淄莱线和新石线之间的联络线是否仍然是必要的?继续发挥日照作为莱芜散装煤炭、铁矿石、钢铁制品、钢铁生产等的门户港的作用。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周一星先生的精彩,陆大道先生、刘勇先生、牛志春先生、殷秀林先生。我们的嘉宾主持请陆大道先生主持。大家欢迎。

  主持人:我们对话的提纲有了,内容很多,我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先利用这么一点儿,我先提一个问题。

  应该来说,山东协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也有一个新的思,我们的教授都非常清楚“东部升级、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这十六个字。就“东部升级”而言,目前也基本上形成了刚才周教授说的三大火车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我想问陆院士,您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提出者,您对我国新的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布局的新的因素,包括全球化、信息化等,对我国整个空间布局也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莱芜市在未来的环渤海地区也好、包括周教授所的胶东半岛城市群也好,从您的新的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来谈谈将来莱芜市发展的。

  周一星:我的看法就是,莱芜在山东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关系中非常密切,山东半岛的城市群的划分包括了很多的行政因素,当时我做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时候,我胶济线沿线到烟台发展轴的两侧。因为山东半岛是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因为种种的原因,把日照也划进来了。为了名字我们争论了半年以上,我当初让步了,还是以地方发展为重。

  莱芜在这里面的关系虽然不划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里面,莱芜不是受行政单元的,应该很好地融入进去,如何融入?一个是指导思想上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因为离得很近。今后随着济青高速的建设,和山东半岛城市联系非常密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另外,当前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一类的跨地域发展的最难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协作的平台,我认为这是最最重要的,也是中国最难做的。如果山东半岛城市群操作得好,应该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

  陆大道:山东半岛在钢铁工业的发展问题方面,济南有、青岛也有。济南是钢铁工业的制造业,青岛是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港口。

  主持人:我给牛志春市长提个问题。我想“绿色钢城”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个是以莱芜核心的产业,构建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的体系,这个可以说是“绿色钢城”的基本含义。第二个含义是不是对整个莱芜市而言,整个生态的治理,包括如何提高莱芜市的生态质量,我们的环保不光是,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现有的,提高现有的质量。您是莱芜市长,可以说是莱芜市“绿色钢城”的执行者,在您的工作过程中,肯定有非常多的体会和经验,请谈谈这方面的高见。

  牛志春:我们搞的这次城市论坛也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主题。你刚才讲的打造“绿色钢城”前面还有一句话,叫“建设两个、打造绿色钢城”,那个“绿色钢城”你已经把它的意思解释了,一个是从字义上来讲是生态的工业城市,第二个是产业形式上讲。不是一个粗框形的以钢铁为主的形式通过我们对钢铁的调整,从对钢铁的粗加工、到深加工、到细加工,到结构的升级、产业的升级、效益的提高。我们如何去做呢?就是要建设钢铁的深加工,为什么没有提出建设“钢铁一个“深”字说明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个我们如何建设钢铁深加工的?我们要打造全国的新材料产业化。钢铁的深加工有很多的渠道,有很多的途径和子,其中新材料的建设,“新材料”的含义也非常深,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莱芜打造新材料主要是钢铁的新材料,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比如我们以粉末冶金制造和粉末冶金制品产业的发展,把钢铁的深加工的产业链拉长了一步。

  同时,我们在非金属新材料方面也考虑做新型的建材,这个已被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目前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莱芜市委、市这几年不断地组织专家帮助我们对产业结构如何进行调整进行论证。同时,在今年的“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我们要进一步把莱芜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如何进一步打造好“两个”的问题,包括刚才周教授提出的“如何进一步利用第二条济青高速公的建设、莱芜区位优势的改变”提升莱芜的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在下一步规划中将做深入的探讨,将向省提出一些,包括周教授提出的这两条公的建设我们要进一步得到省里的支持。

  殷秀林:我们市委市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我们现在正在搞城乡的综合治理,着重点就是通过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尤其是改变城乡的差距问题。目前来看,我们的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农村的用水、卫生方面有些村不安全有些用水得不到满足,农村的卫生条件有些地方得到改善,农村的道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现在我们市里正在搞“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柏油”,通过“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柏油”农村的基础设施肯定得到改善。

  我们市委市提出了几个目标,要彻底改变农村和城乡差异的面貌,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努力,教授再来看的话可能要比现在要有一个大的改观,因为这个问题也比较大,要说起来还很长,我只能简短地说这么一点儿。下一步通过“村村通自来水”每个农户都要用上自来水。

  周一星:济青高速东通到黄岛,莱芜市是很大的,一南一北,南边的和日照的联系应该更多一点儿,特别是莱钢和日照的联系更多,所以说如果第二条济青高速建成以后,我认为莱芜的产业布局应该考虑。有一些主要是和青岛联系为主的,放在莱城为主,有的和日照联系为主的,放在南边钢城附近。这个一南一北应该是有所差别的,和黄岛、青岛联系的应该是什么产业?应该是价值比较高的,因为那里主要是集装箱港,因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在那里。日照的深水港主要是散装货,它是煤炭专用线、铁矿石、煤炭等都与日照联系。境内的产业应该有所分工,这是最起码的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按照莱芜市的“一二四三”战略,莱芜市的第一大工程就是招商引资,我们请莱芜市的领导康众群先生提个问题。

  康众群:非常感谢两位教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报道,莱芜并没有列入半岛城市群,从当前经济的发展来看,区域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加强对外、加强全面合作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半岛城市群是为经济发展实现边缘化,如果我们加强经济合作,强抓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应该在哪个方面?

  刘勇:整个的山东概念同中国的东、中、西的概念常吻合的。就像中国的中部“塌陷”一样,我们莱芜处于鲁中地区。很多人认为中部没有“塌陷”,只是速度低了一点儿,如果把中部地区稍微扩大一点儿,把陕甘宁、云贵川加在一块儿的话,中部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左右,这样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全国要低。所谓的“远西部”,我用一下陆先生的概念,“远西部”就是青藏高原、新疆和内蒙,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或者高于大中部地区,从这个角度讲,中部地区的确存在着“塌陷”。这是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是,中国的差距最大的变化点是在东部和部。东部和部的差距大概是接近1:10,而部的差距很小。我们的大西部比远西部要低,欧盟有一个标准,任何一个地区的人均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都要给予补贴。按照这个角度,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应该叫“部大开发”。

  考虑到莱芜市的情况,莱芜是一个资源型的城市,它的收入在全省来说相对还是比较高的,作为资源型城市要如何保持它的优势?如果处理好的话,可能没有边缘化,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存在边缘化的。东北的一些城市,包括等等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好在莱芜虽然是资源型城市也是产业比较单一的城市,我们目前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在未来的发展中,钢铁发展形势虽然很好,但是未来的发展中,过剩可能是必然出现的情况,为了避免过剩现象对莱芜造成的影响,我们从现在开始如何来丰富我们莱芜市的产业方面多做点文章。

  陆大道:半岛城市群的战略研究是周教授主持的。半岛城市群的规划在今年四五月份已经验收了。半岛城市群的联系要合理安排,说明这个事重要。但是并不说明半岛城市群对鲁西南地区、鲁中、鲁南地区是一个重点分布地区。我们是两个港口的腹地,一个是日照港口的腹地同时也是青岛港口的腹地。既然作为两个地区的腹地,就可能面临两个地区发展的经济,包括综合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物流经济的发展、集装箱的配套产品,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

  周一星:一个地区,拿来说,我们要承认不是要均衡发展的,我们要找到形成区域发展的原因,针对这种原因作出我们的努力,发展得再好,过几年和青岛的水平一样那是不现实的。为什么包括莱芜在内的鲁中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从历史上到现在为止都常低呢?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沿海地区是沿海的,鲁中地区相当于中国的青藏高原,鲁中相当于山东的青藏高原,我们要克服交通不便的条件。为什么青岛发展这么快?因为青岛交通方便,有胶济线往外通。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克服。

  我认为现在这种制约因素,如果按照我们的发展规划发展的话,制约因素越来越小了。处在鲁中地区,可以把劣势变成优势。

  首先莱芜本身在鲁中地区里面,我认为是属于比较好的地区。我当时做泰安规划的时候,在泰安整个市域里面,除了泰安以外,就是莱芜。并不是肥城、宁阳。说明莱芜还是有相当的条件,我刚刚也讲了,你的面积相对比较大,人口也是比较多的,地形类型是很多的,资源是很丰富的,除了金属资源、非金属资源、农业资源也很多。

  再一个,鲁中丘陵,临沂也算是一个非常穷的地方,自从通了铁,临沂的发展速度也常快的,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找到原因,克制它的制约因素,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殷秀林: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上午教授也讲了,我们处在工业化的中心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我们这几年市里大量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比较多,落地比较多,占的地也比较多。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内涵、外延扩张转向内涵,要调整产品结构,要靠内涵提高我们的整个生产能力,相比较而言,占地要少一些,再一个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发,我们要较少的耕地尽量容纳更多的项目,用最小的资源占用获取最大的效益,所以我们不会每年保持很高的占地水平。

  主持人:我们第一阶段到此为止。谢谢各位。非常感谢几位的精彩发言,有一些精彩的观念、观点包括经济发展的思方法,我是很受教育的,由于时间关系,第一单元到此结束。

  主持人:我们进入第二阶段,有请莱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牛志春先生发言。他的题目是《打造“绿色钢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牛志春: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上午刘富春市长已经将莱芜的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下午根据论坛的安排,我再作一个专题的发言。

  莱芜地处鲁中腹地、是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山东“三辣一麻”(生姜、大蒜、鸡腿葱、花椒)生产。

  近年来,市委、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一二四三”工作思,立足三千多年的冶铁史和钢铁产业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产业主导型、生态型的新型工业化道,努力建设产业发达、生态优良的“绿色钢城”,实现了产业与城市、产业与生态互动发展。2004年地区P达到224亿元,同比增长17.2%,人均P22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63.2:2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0.7亿元,增长34.2%;税收总收入25.1亿元,增长45.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46.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1.5亿元,人均达到8166元,增长19.3%;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10000元和4000元;全市人均P、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分别列全省第6、7位。城乡绿化覆盖率为38%,莱芜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6位。

  今年以来,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地区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和利润、进出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等六项指标增幅列全省第一位。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难以保持长久的发展活力。近年来,我们着力提高经济社会的度和容纳度,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市委、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绿色钢城”的重要动力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突出钢铁优势产业招商、城市和园区载体招商,瞄准苏浙沪和韩日台重点地区招商,近年来共引进日本、韩国、美国等200多家外资企业和汇源集团、统一集团、上汽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在莱芜投资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600多个,引进资金12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90多亿元。围绕打造“对外的窗口、招商引资的、机制创新的样板、现代化的新城区”,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着力打造招商引资的平台。四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7亿元,“七通一平”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在中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高新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吸纳项目170多个,投资总额8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先后引进了汇源、得利斯、六和等3个国家农业龙头项目,力创科技、华顺盟等13家高新技术企业,经纶纺织、东泰化纤等一批高档轻纺化纤项目,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达30个。银山工业园和台港工业园分别承担了投资过百亿元的大H型钢项目和中宽带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全市新增利税过千万的企业12家,进一步扩张了经济总量,增强了发展后劲。在园区的带动下,全市初步形成了北部生态旅游,西部“三辣”农产品深加工,中部高新技术和机械纺织,南部钢铁生产加工等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大力实施创业。推进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实现群众富裕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我们通过降低门槛、创新、搞好服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引入优势产业和城乡建设,使人民大众成为创业发展的主体和富民强市的主动力。

  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户数、注册资本和缴纳税收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实体达到3.9万户,吸纳劳动力1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其中年纳税超过100万元的达到37家,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的26家。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P的比重由三年前的31%提高到36%。

  为积极推动农民创业,我们制订了鼓励镇村自主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务工经商。近年来有2万左右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目前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总数的50%,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0%左右。

  三是加快推进各项。以健全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着力打破各种体制机制,培育更多更具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扎实推进企业,加大股、破、租、售、联等产度,列入改制范围的市属57家工贸企业,目前已改制52户。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展民办中小学8处、专科医院4家、中介服务机构30多家,提高了发展活力和服务内勤能力。市政公用事业取得新突破,市煤气热力公司顺利完成股份制。加快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去年投入的10亿元的城建自荐中80%是通过市场运作完成的。农村积极推进林权、水权、地权等各项,全市林权改制面积64万亩,百亩以上民营林业大户达到568户,其中千亩以上的14户,和兴建小型股份水利工程113处,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2.4万亩。

  莱芜境内资源富集,尤以煤、铁储量非常丰富。建国后,国家投资建设了鲁中冶金公司、莱芜钢铁集团、莱芜电厂、莱城电厂等大型企业为莱芜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以来,市委、市始终“工业立市”不,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植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把加快建设“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突出了一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打造全省钢铁生产和加工集聚区。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钢铁和新材料、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实力雄厚、发展前景良好的优势产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

  钢铁产业一枝独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莱钢这几年进入快速扩张、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市委、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抓紧制定了扶持莱钢新上项目的政策,投资10多亿元实施拆迁、调水、道等配套工程,与莱钢联合投资5亿多元共建了银山工业园、开发区钢城分区,确保了总投资135亿元的大H型钢等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预计今年莱钢钢产量将突破1000万吨,跻身全国钢铁企业十强。

  在服务莱钢、配套发展的同时,集中扶持地方钢铁龙头企业,台港建设投资9亿多元的中宽带生产项目,规划建设台港工业园,计划5年投资100亿元,集中发展中宽带钢生产和冷轧薄板等深加工项目,打造中宽带生产加工。目前,总投资40亿元的8个项目均已开工或投产。到2007年台港钢产量可望达到500万吨,加工能力350万吨。莱钢大H型钢和台港中宽带两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全市钢铁生产结构得到根本性调整优化,成为“两个”的主要支撑。

  去年,全市钢产量81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300万吨,钢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的以上,10家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现代工业。在钢铁工业方面,重点发展H型钢、中宽带、汽车用特钢项目,力求把莱芜建成全国最大的H型钢生产;在机械制造方面,突出抓好具备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发展。在纺织工业方面,引导企业由纺纱、织布向后整理和成衣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食品加工方面,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同时,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以粉末冶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目前全市还原铁粉、水雾化钢铁粉末产能达到1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水雾化粉末生产。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钢铁、新材料与纺织、农产品加工、造纸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良好的生态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住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市委、市始终生态建设不放松,制订出台了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推动全市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

  一是切实抓好环保工作。严格执法,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治理,推广集中供热、煤气和其他清洁燃料,小型燃煤锅炉,加快脱硫、除尘设施建设,有效地控制了大气污染,去年城市空气优良达到300天以上。大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对全市24家重点废水污染源实施先期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7%,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外来项目,凡是影响评价不过关的,不予引进,并关闭了195家炼焦、炼铁等土、散、小企业,有效地了生态。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有关,突出清理违法占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园区的投资密度都在100万元/亩以上,其中高新区达到了160万元/亩。

  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为缓解资源压力,良好生态,我们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低消耗、少排放、再利用”的良性发展道,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方面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4%,综合能源消耗量仅增长14%,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5.3%,以较低的能耗实现了较快的工业增长。在省重点考核的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我市16项指标有12项同比下降。每万元工业总产值取水量13.5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莱钢、台港等企业的字眼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6%、93%、吨钢耗水3.5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认真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8家,其中电厂和发电机组7家、建材企业15家,综合利用回收企业6家,形成年利用煤矸石50万吨、粉煤灰20万吨,中水回用300万吨、其他工业废渣30万吨的规模,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亿元、利润2000万元以上。

  三是加大造林治水力度。生态建设离不开造林治水。近几年,市委、市加大造林治水力度,对境内130多条河流、58个小流域、10万亩荒山进行全面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加快广场、公园、绿地、水面建设,目前市区公园、绿地已达30多处,绿地面积117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平方米,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加强牟汶河综合治理,努力把牟汶河沿岸建成集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绿色景观带和特色产业带,目前城区段已经建成长达20多公里的沿河公园,有效地改善了生态。农村常年封山造林,治山治水,使广大山区山清水秀,林茂果丰,成为一个个生态乐园。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6处,房干村以其良好的生态,被誉为“中华生态第一村”,成为国家AA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构建和谐社会、增进群众福利是建设“绿色钢城”的根本目的所在。市委、市经济社会统筹把握,高度重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抓好科技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目前全市有各类学校349所,在校生17.3万人,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小学、初中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4%,切实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95家,千人拥有病床2.97张,拥有卫生人员6.02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大力发展问题事业,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二是切实群众利益,关心群活。树立“就业乃民生之本”的观念,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近几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每年在2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重点抓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突出抓做好对社会的抚恤救助,稳固推进了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困难学生三项救助制度,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目前纳入最低的城镇居民1.2万人,农村接受救助的1.1万人,年发放低保金1000万元,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着眼于创造优良的人居,在城市加快住宅、交通、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明珠花园、福莱佳苑等一批高档次的居住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9平方米,集中供水、供热率达到98%和50%,居民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在农村积极实施了分富民强村”工程,抓好村村通油、通客车、通自流水建设,目前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都实现了油贯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始终把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以建设“平安莱芜”为抓手,探索建立准确及时反映社情的畅通渠道,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近年来全市治安案件发案率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不断扩大基层,发展村居自治、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研究有效措施,抓好严产,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特别是矿山安全逐年好转,基本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各级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转变机关作风,先后削减行政审批事项60%以上,清理行政收费200多项,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服务体系,各级管理社会事务、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安全安定有序运转。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打造“绿色钢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是市委市坚定不移常抓不懈的奋斗目标,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今后的建设发展任重道远。今天各位专家、学者汇聚莱芜,共商加快发展大计,大家在莱期间多走走、多看看,对莱芜的工作多加指导,为推进绿色钢城的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

  主持人:感谢牛市长的精彩。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朱宏任先生、梁才先生、莱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姜开文、市赵辉副市长上台进行讨论和交流。

  主持人:我们围绕“绿色钢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前,我们刚才听到牛市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精彩、非常全面的报告。谢谢牛市长。如果说原来对莱芜的很简单的认识,通过牛市长的简单的介绍,我们好象看到了在鲁中大地上一个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一个蓬勃向上的小伙子的形象。在座的都是莱芜市各个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我们这次也有幸请到了市市长。完全是在一片荒山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平地建立起来的新兴的钢铁城市。现在攀钢的生产量也已经达到400万吨左右。我们想借这个机会,先请的赵市长也给我们介绍一下他们在可持续发展道上进行探索的体会。

  赵辉:莱芜我早就听说过,我对莱钢也早有了解,这次来震动不小。作为地方的重点企业,要上1000万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莱芜市仍然把生态的问题放在首位,我没有想到,你们率先提到“绿色钢城”的概念,我们市长也很感兴趣,所以派我来。我把的情况介绍一下。

  我们非常感谢包括山东对我们这个城市的支持,我们这个城市是1965年开始建设,1975年开始建设,现在有400万吨的规模,当时是我们第二大铁矿区,铁矿的储量近百亿吨,第一个铁矿量比较大,第二大钒钛的战略物资也比较多。现在基本上形成了400万吨的钢铁规模,水火装机容量是400万千瓦,其中在三峡没有建起来以前,我们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这一个水电站的装机是330万千瓦。

  除此以外,我们还有钒钛产品。钒是以钒钢为基的,可以做3000-5000万的规模,钒是高价值的产品。三氧化钒、五氧化钒今年最高卖到了60万一吨,成本大概有6万、8万左右,是个暴利产品。钒加入特种钢里面可以增加钢的韧性,高层建筑必须加钒,有二十五、六万吨的钛金矿。我们是现在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

  我们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在的境内可开发的水电的装机容量可以达到700万千瓦,我们计划到2010年水火一起做到600万-700万的规模,从发电量来讲,在西部还是很大的一个城市,因为我们的城市人口只有106万,人口不多。

  是我们国家最高纬度的温热带地区,常年温度22.2度,春节过了女孩就可以穿裙子了,非常暖和。一年日照时间27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

  我们参加会议的主题是“绿色钢城”,我们想向莱芜、莱钢学习,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差一些。我们那里由于矿物的特性,采播等的排废量远远高于普通矿,我们炼一吨铁可能出来四吨渣,很难处理。的渣做水泥的参合剂不好,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以后,目前可以做到攀钢公司的高炉渣当年全部利用完毕--做碎石面砖。

  我们国家的油气资源发展很快。在目前钒钛事业的开发方面,我们在没有性技术的情况下,我们要控制钢铁规模。我们在立足推第三代炼铁技术,也就是转铁炉的炼铁技术,希望在有天然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铁、钒、钛等一次性做出来,如果突破的线万吨,如果不突破,做到600万吨就不做了。如果没有大的突破,根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要求,我们只能做到600万吨,否则的话对于我们城市承受力有难度。

  第三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不把产业做大,就得把产业延伸,目前我们把规模做大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加快产业调整,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更多的文章。通过这次论坛,更多地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向兄弟城市请教,向莱芜的“绿色钢城”学习。

  主持人:谢谢赵市长。刚才赵市长讲的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在我们可持续发展道上,我们更多的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的力量使在可持续发展的上,“可持续发展”主要不是单单能力的做大,并不是说莱钢可以做到1000万吨,我们都要做大,都要奔着这个目标。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我们要走的还是集中在“绿色钢城”上。大家知道,讲到“绿色”,我们过去讲的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无公害、不使化肥、不使农药的食品,也有绿色农业。“绿色钢城”的概念,我觉得是莱芜市的创新,也是一个突破。

  大家知道,最近总理提出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的时候,他特别讲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重要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大问题。所以,我觉得“绿色钢城”的提出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关于绿色钢城的解释,它有什么内涵,我非常高兴,莱钢的任总也坐在我们论坛的嘉宾席上,欢迎他再详细地解析一下“绿色钢城”的概念。

  任浩:绿色钢城的概念事实上是莱芜市提出来的,解释的概念只能谈谈我个人的想法,莱芜市提出来发展绿色钢城,它的要害是要发展钢,也就是说钢是莱芜重要的产业。第二点,钢如何发展?

  我们莱钢这几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感觉主要是我们的子走的比较正确。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家都知道莱钢在过去的生产能力当中主要的是螺纹钢,通过这几年的结构调整,我们将会是以H型钢为特色产品,作为重要的支柱,以板带钢为重要产品,以机械加工用钢为一个重要的产品。

  同时,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我们实施了装备结构的调整,装备结构调整主要是大型化。现在高炉、转炉等主要主体的生产设施在全省都是最大的,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宽板的项目在全省也是最大的、在全国也是最先进的。

  同时,我们在注重装备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还要注重装备技术的发展。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可以概括出“绿色”的概念了。“绿色”要体现在资源的综合利用,资源的再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钢铁行业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并且消耗资源量非常大。如果资源的利用效率稍微提高一点儿,整个总量的提高常大的。

  举个例子,我们形成一千万吨钢的线个百分点,总量都常大的。我们生产1000万吨钢,大概念上也是1000万吨铁,可能要形成几百万吨、300万吨以上的渣子,这一点咱们的条件比的钢铁公司好一点儿。300万吨渣子(仅是炼铁的工序),如果不再利用的话,流通到社会上,哪里也盛不下。

  莱芜市提出“绿色钢城”的概念常有水平的,我认为我们莱钢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发挥资源的效果,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更多道次的加工,就是莱芜市提出的深加工的概念。因为我们这个地方资源的拥有量常有限的,资源的获取能力也常有限的。我们获得了1000万吨钢左右的资源,每加工一个道次,是要有一个附加值产生出来的,我们认为这一点是一个重点。我的理解不是太深,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任总。刚才任总非常详细地、具体地诠释了“绿色钢城”的“绿色”概念,我想集中起来,他讲的是资源问题,我们要爱护资源、节约资源,特别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利用,而且进行深加工,而且他讲到了的概念,就是我们要、爱护、特别是要建设一个跟友好的生产模式。另外,我们还要把握住技术上的先进性。从到资源到技术,这个就是“绿色”发展的主线。

  另外,我们这次叫“论坛”,论坛本身除了“坐而论道”之外,还有讨论、辩论、争论这样的含义,我看了事先准备的一些题目,因为这些题目已经在牛市长、任总和梁理事上午讲的东西都涉及到了,下面我想把“论”的交给大家,大家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大家觉得需要嘉宾回答的问题提问,而且形式可以多样、问题也可以尖锐一点儿。

  任浩:钢铁行业对能量的需求量非常大、排放量也非常大,对资源的需求方面陆老先生提出的主要是运输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把运输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我们原来的时候有一个铁出口连通到工厂里,现在我们增加了一个出口,铁道部有两个站可以直接通到我们公司内部。通到公司内部,在铁运营上可以甲站进、乙站出,或者乙站进、甲站出,这个效率比较高,只要干线没有问题,这个物流就不会有大问题。干线万吨以上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正在研究干线、如何增加它的效率,济南铁局也论证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发展中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再一个问题是水。我们莱钢发展受水的制约,全国上下只要是关心钢铁发展的,都知道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把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方案对待,应该说我们去年的耗水总量2200万方左右,我们10年前的耗水总量大概是13000万左右。除了生活用水以外,冶金用水的单耗达到3.5亿吨,按这个指标算下去的线万吨钢是没有问题的。当然“绿色”是延伸的,我们下一步搞冷轧,可能对水的消耗要增加一些,我认为不会超过6000万吨水。

  任浩:我们也注意到污水的排放问题,我们去年向国家发改委报了一个“污水排放项目”,现在正在做这个项目。冶金生产搞零排放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有7个生产是零排放。

  莱钢的发展获得了莱芜市委、市、莱芜人民的大力支持,因为发展是需要水的,莱芜市从雪野引了一个大的通道,设计能力是2000万方,我们现在还用不了那么多水,我们现在的供水能力是1500万方左右。我们要搞友好,莱钢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我们在用水问题上除了取水以外,我们对于水源的涵养、的改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这几年大概投资8000万左右,对于水源地进行涵养处理,现在已经修起了四五道橡皮坝,将来可能再搞十几个。我们也得到了钢城区委、区的大力支持。

  陆大道:为了涵养水源是要作出的,他们要向莱芜要经济的补偿。生态补偿是大家都要做的,不是感谢就能够的。

  刘富春:刚才陆院士提的问题非常尖锐,不仅仅是给莱钢提出来的,也是给莱芜市提出来的。莱芜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用水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论证。莱芜处于山东的中心,也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必须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水资源,不是无地打深井、抽取地下水,我们有了尝试。一个是工业用水大户进行节约用水和水的循环利用。刚才任总已经讲到了他们的做法,我们的莱芜电厂、莱城电厂都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

  第二,污水的处理和中水回用。第三,我们现在是光接还不行,还要大量地、千方百计地增加莱芜自身的蓄水量。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还准备和泰安接壤的地方建一个水库,一是增加河道水,另外是涵养地下水。再一个是我们市委市已经报告省委省从南水北调工程中要了5000万方的水,作为在莱芜今后发展快了预备了大量的资源,万一我们自身水源不足,这个调水工程就可以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要。水利局已经请专家进行了两轮论证,我们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请企业法人和社会投资这个工程。在这个问题上,莱芜在用水方面解决不好的话,生活用水、工业发展将会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市委市、莱钢、泰钢已经做了充分的考虑。

  主持人:大家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想下午的时间有限,我们第二轮的讨论就到这儿。下面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在底下进一步地讨论。

  主持人:这场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多的问题感觉意犹未尽,我们可以另外找时间。下面我们进入圆桌对话第三单元,有请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先生做题为《城市生态和城市竞争力》。

  我首先非常感谢经济日报、莱芜市委、市给我提供一个机会,让我做这个汇报。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绿色钢城”。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也都看到了,与发展是一个持久的问题,“绿色钢城”本身这四个字把与经济发展非常尖锐的问题整合在了一起。如何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如何看待这个目标内在存在的冲突?就莱芜来说,坦率地说,由于我了解得非常少,所以不敢讲话。能不能把其他地区和城市的经验拿过来看一看,看看对我们有什么。

  我们今天讨论《城市生态与城市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城市的重要性、全球化时代的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的经验关系、产业结构与倒U字型关系、倒U字型关系的动力机制,在制定政策上有什么。

  实际上,今天上午陆先生已经把我准备要讲的东西都讲到了,而且讲得比我好、比我系统。我就简单地带过去。当前全国化最重要的后果是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在现在看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仅仅对它自身是无解的,应该放在全球背景下,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网络的形成,在这样的经济之网里,城市是全球经济网的节点。当我们谈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如何参与全球经济的时候,是要通过一些主体才能够参与全球经济。在当今世界一个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和城市。

  企业的着眼点也是城市。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里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门,是参与全球经济的跳板和途径。所以,如果说第一是工业城市化的完成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话,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样的时期,城市化肩负着另一个,要把地区和国家带入世界,让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在全世界的城市里,纽约、伦敦、东京,之下是大区级的城市比如、巴黎、、新加坡等一些城市,再往下是再次一级的城市,像上海、、曼谷等等。也就是说,城市体系是一个经济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处于不同的等级之中。在瓜分财富的同时,它们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比如耐克鞋,它的融资是在纽约完成的,设计可能是在意大利或者巴黎完成,它的原材料可能在、或者是蒙古、欧洲等等的地方采购,它的生产也许是在中国或者是菲律宾这样的地区,产品向全球经销。全球化的时代一个跨国公司的生产流程可能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来整合整个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最赚钱的环节都集中在城市里,那些整合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的生产环节可能是在中等城市或低级城市里进行。我们把城市的竞争力就理解为切割最好的生产环节,同时获得高附加值的环节的能力。

  在比较中,人们发现倒U字型的曲线,在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在前一阶段出现逐渐恶化的过程,但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质量逐渐改善。这样规律是外国学者发现的,同样地,中国学者利用这个规律研究中国的城市经济和生态的关系,这个规律也是成立的。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这样的,英国、美国、日本也是这样,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走了这么一条,中国也是如此。包括,15年前让首钢迁出去的话,根本不可能,现在可以让首钢搬走。别的地方都知道首钢会带来污染,但是大家都争着来要它,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并不是市的领导对污染的认识更深刻。

  影响城市生态质量的基本因素:产业技术特征、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和社会结构特征、自然、跨境污染传输……

  产业结构的重要性首先表现为:城市竞争力的支点、压力的主要来源、连接城市竞争力和生态质量的桥梁、动因与结果的联结点。

  有一个著名的马斯洛定律:需求的等级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衣食住行、温饱等是基本的需求,对的需求往往是高级需求。当它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追求更高的需求。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人来说,绿水青山是没有意义,只有吃饱了喝足的人才会想山更青、水更绿。

  高竞争力城市:需求高。高新技术、咨询、大型的中介服务,这些都是收入很高、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这些行业本身产生的污染并不多,但是它的就业对要求非常高,同样在这样的城市,随着地价的升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压力也承受不了,因此产生了人员的流动,

  一个城市为什么城市生态会好转,为什么生态会,主要看人群和人员的构成,往往是一些在决策、指挥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融资、信息加工、教育、研发等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它的城市会好转,是这样的产业增长在推动城市的好转。

  我们通过其他城市的经验,它获得的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这样一种经验既是对以往经验的积累,也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种关系带来了一种必然性,甚至有些人说的“先污染、后治理”也许是一个不可的规律。

  同时这样的东西也给我们:政策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相适应;质量标准、产业结构、城市竞争力应该协调一致;超前和滞后都是不适当。

  当我们提出一种战略、提出一种的标准和产业的时候,领导的意志和人民的需求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现有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已经达到了那样支撑的程度?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恰当的政策的标准是什么?

  政策含义:政策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与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相协调的政策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齐晔:刚才康晓光先生又一次提到全球化,这个话题也是今天上午我们的第一个主题报告,陆院士在他的开篇当中把我们的城市发展放到全球化的背景当中。我想这一点其实常有意义。之所以两位学者、专家如此强调这个问题,我想还确实有他深刻的背景和现实的意义。我们如今进行的城市化的过程,就像周教授所提到的,我们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当中,这个背景是全球化工业化整个大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我们要想谈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态的发展和城市的全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我想在强调这个话题确实有它的意义,我们考虑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城市,而且在全球的人流、物流当中的节点来认识。这是康晓光教授谈得这一点非常好。刚才,康晓光教授提到了一个很专业的词——“倒U字型”。在横的坐标是全球竞争力,纵的方向是污染方面,于是我们发现在竞争力比较低的时候,污染也比较少,在特别高的时候,污染也比较小一些,质量好。

  在中间的阶段,我们经历了全球竞争力的阶段,我们刚刚好经历了一个影响非常大的时期,对这一点,康晓光教授总结为这是一个规律,是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非常宿命的结论,如果是规律的话,它是客观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的东西。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我们不一定完全赞同,这就是我们叫“论坛”的原因。

  我们从竞争力低到高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自然而然的由好变坏、由坏变好,这个当中是有一个努力的结果。我想康晓光教授也提到了人员的流动,人员在产业城市之间的流动,竞争力和实际是互为,不能仅仅是竞争力高,城市就好。

  市副市长:土地面积13774平方公里,人口710万,今年近年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以工业为基础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城际。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9000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接近4100元人民币。

  钢铁产量去年达到2930万吨,它的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占的二分之一,在生态方面,钢铁是有污染的。我们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在这方面,主要的做法是:

  一个是抓整治。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关闭小钢厂。小钢厂基本绝迹,个别时候还要往外冒,冒一个一个。

  第二是抓整合。的钢铁企业过去是遍地开花,现在由2003年的57家到今年上半年整合成了37家。

  第三个是抓品种的升级。品种已经占到钢铁的57%。以科技来促进行业效益的提高。加紧工业污染治理。

  第二个方面:加速生产的布局向沿海推进。用蓝色思维改写煤都的历史。形象地讲“两黑两白”“两黑”是钢铁和煤炭,“两白”是瓷器和水泥。还是一个沿海城市,随着形势的发展,人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提高的竞争力,必须把重工业向沿海推进,同时依靠沿海构筑新的经济增长带。国家批准了环渤海的规划之后,把曹妃甸港口的建设列为省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们“十一五”建设工程之一。一个是首钢,首钢一期建设按规划是1500万吨,一期按照800万吨,现在已经开始围海造地。第二是建大码头。第三是建大电厂。要建设48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第四是发展化工。

  第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城市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居。主要是采煤的综合治理。采煤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按照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很形象的软的竞争力。但是对一个城市的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关系,在这几年在采煤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建成了一个很好的将近3000亩的大花园,并且获得联合国的戴尔国际。

  在这几年在治理方面花了很大的气力,也花了很大的资金,下一步我们吸取专家的、学习兄弟城市的经验,提高市的综合竞争力。

  齐晔:感谢窦市长,刚才他从城市的竞争力和打造良好的人居这一点,在这两个方面是需要我们从、社会、企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在座的对话嘉宾里面,有泰钢集团的董事长、党委王董事长。我们想请从企业的高度谈谈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要提高城市的人居方面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

  泰钢王董事长:我今天授专家的论坛中受到了很大的,我对莱芜的城市建设充满了信心。莱芜的战略地位从历史上到现在都是极其重要的,莱芜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冶炼城,三千年前就有冶炼史一直到现在。同时,解放以后,1958年-1961年曾经划为济南市。在“”前后,我们国家把莱芜作为要山城建设莱钢,近几年又建成了莱城电厂、莱芜电厂,又建了青岛到莱芜的大的工程。这些都说明了莱芜在的战略地位,莱芜是的腹地,离济南特别近,把莱芜建设好,不光是对,特别是对鲁西南、鲁南地区的带动,对济南、青岛和全省的贡献将常大的。

  这一点,在的战略规划当中,可能想到,也可能没有想到,我前一段时间跟省委、省长的当中,我提了这个问题。莱芜的建设、工业必须是钢铁带动。扬长避短建设“绿色钢城”。莱芜的地理特别重要,所以我们这里有煤矿、铁矿,再加通运输,将会发展很好。

  我们这里相当于中国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青藏高原的优势,现在我们的专家提出在沿海建设钢铁,我不同意。沿海应该是水更绿、天更蓝。在这些地方搞钢铁,我觉得不是优势。像我们这些地方,有山有水、在农村建设,在城市建设能够把商业、工业和旅游、文化、饮食、服务、休闲、娱乐结合起来是很合适的。

  为什么说建设“绿色钢城”呢?“绿色钢城”就是从基层上打好,不是在末端做好。而是在刚开始建设钢厂的时候,首先考虑到工业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先生产、后治理”,给人们造成很大的负担,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想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从技术上、从矿产资源、生产资源、水利资源都要从高、从严、从细来要求。要把的治理放在首要的,我们和其它的钢厂走的不是一条,我们不讲速度,我们走自己的。在1989年的时候,我们就搞了煤气发展,这是全国第一家。我们在1990年的时候,搞了第一台街,在全国推广。高炉、炼铁、炼钢、轧钢这些煤气全部进行回收。我们的循环水使用的中水占到80%,我们增加的新水渣很少。我们绿化的面积是17.5万平方米,占到了覆盖率的95%。我们厂的相当好,我们想在莱芜的建设当中,钢铁带动必须给全市人民良好的,不能造成污染,所以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建设“绿色钢城”最基础的是把搞好,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

  齐晔:感谢王董事长,钢铁带动建设“绿色钢城”,非常精辟。“绿色钢城”从字面上听的话,就是“绿色”,“绿色”就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再一个是以“钢”作为发展的起点和支柱,所以“绿色钢城”就是强调与发展,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所确立的五个统筹、五个协调中的一个。

  除了,我们在座的来宾中,有许多和相关的部门,我们也请了莱芜市环保局的刘副局长。我们有农、林、水规划,这都和我们有关系,趁着刘局长在这儿,我们大家提几个问题。

  水利局的领导:水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要素,目前我国城市的90%的河段受到了严重的污染,75%的水库或者护面都出现了负氧化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尽管各地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但是以为代价的谋取眼前利益的现象,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从这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子中走出来,我请齐晔先生讲一下。

  齐晔:刚才陆院士已经提到了,我们莱芜市以钢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常大的,陆院士提的数字和我们的对线万方水在判断上还是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不管是6000万也好、一个亿也好、两个亿也好。

  水的问题有炼钢、有发电的,还有您刚才提到的农业方面的用水,农业水利也是用水的大户,从全国来讲,农业用水能够占到70-80%不等。

  水在莱芜,目前和将来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75%的负氧化和我们的数字是差不多,这个不是莱芜市的问题,也是全国范围的问题,从问题的本身来将是这样。将来肯定是越来越严重。从莱芜市的规划上讲,陆院士是专家比我清楚。

  一方面属于湖的整修,如何把水和水质量提高。另一个是通过截流,莱芜市是海拔最高的城市,水先到我们这儿,然后再到其他地方去。我们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是能够截住山上流下来的水。

  刘市长很乐观,我们已经申请了5000万方的水,实际上我们还没有用,我应该在此祝贺莱芜市还有富裕的水可以用。实际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区域的问题。上游用了、下游就无法用,莱芜用了、泰安无法用,钢铁企业用了,就可以挤占其他方面的用水。水不仅是水量的问题,还是水的分配的问题。咱们国家最近几年,在水利系统的带动下,进一步地明确它的水权、建立水的市场,使水的资源能够有协调分配的前提下,能够长期使用,不仅仅是的统一管理,同时能够充分地运用市场的分配机制,能够通过全民的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行业的参与,这恐怕是缓解水矛盾的必然之。谢谢。

  省农业局领导:我提一个问题,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目前的污染,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出口方面遇到了制约,影响非常明显,请问在目前现状下,近期如何采取应对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环保局刘局长:我有幸参与这个交流。就目前来讲,环保部门对问题有着重要的责任,我非常欣慰地告诉大家,特别是院士专家、莱芜的环保春天到了,就像一朵花一样正在盛开。我们有一个领导体系,即党委重视、、政协建立、负责、务本监管、社会参与。可以说是一个“五位一体”的领导体系。

  再一个莱芜市从去年搞了一个生态规划纲要,同时“一票否决”的问题,在党政机关、有关部门、企业都有了它的责任,就是一级抓一级、级级套环加大、治理。莱芜的治理像康晓光教授讲的“倒U字型”的规律,我们现在的重点就是走了一个“先预防、后提高”的子。

  莱芜市的水污染治理可以说越来越好,特别是牟汶河64公里的治理,最近检测CUP可以达到38%,污染的断面25毫克/升,治理与不治理的问题就有一个效果的问题。

  作为城市环保生态和城市竞争力,我认为不光是环保部门的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我们讲发展,还要讲和谐。所谓构建和谐社会,目的实现有两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一个是人文和科学相统一。

  刘勇:我最后的问题和陆院士的问题有点联系,东部未来的发展叫做“升级”,升级可以是由东部发展的阶段决定的,东部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心阶段,中心阶段是什么概念?实际在上午的报告中,梁先生有句话,工业化的目的是解决“住”和“行”。就是牵扯到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应该是机电工业,这是工业化中心阶段的主导产业,首先要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表现在煤电油运包括钢铁、农业。莱芜又是以钢铁为核心的原材料的城市,可以说赶上了中心阶段的末班车了。钢铁工业也是有周期性的,在下一个周期来临的时候怎么办?实际上很简单,我们东部是结构升级,我们从现在开始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把莱芜从目前的以钢铁为主导的产业向机电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过渡。在座的各位,你们从你们的角度,谈谈你们的看法。

  另外,莱芜在这方面也有所考虑,原来主要生产建筑钢、现在H型钢是全国最大的产业基础,它最近也发展了一些汽车零部件、钢架结构。这是产业发展的方向,从钢制品逐渐其他的产业,我们从环保的角度、从延长产业链的角度、丰富莱芜产业链的角度来谈一下。

  泰钢王董事长:泰钢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初级阶段,我们考虑到满负荷的时候怎么办,莱芜之所以考虑到作用钢铁生产和深加工,泰钢的发展和其他的钢厂不同,我们生产国家产业允许的高附加值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像不锈钢、冷轧、酸洗、硅钢片,特别是硅钢片的发展,为今后的机电化特别是家庭的电器化生产,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需要制造业的产品,泰钢生产的不是建材,是制造业的产品,就是为今后钢材过剩解决发展方向的问题。

  齐晔:感谢王董事长,现在意犹未尽。时间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的互动对话“城市生态与城市竞争力”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感谢我们的对话嘉宾!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关键词:莱芜杂谈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峎山户外徒步网- All Rights Reserved